首頁 >

2025-11-27

| #華人社會長子女的親職化議題

#華人社會長子女的親職化議題
#理解並覺察親職化的現象
#尋求支持改變自我
撰文: 楊淑貞 所長/諮商心理師/輔諮博士
阿德勒觀點認為家庭中的排行(birth order)影響性格甚鉅,誠然不同的出生序都會影響個體性格,但長子女為做為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大多會經歷父母剛組建家庭,在經驗與經濟都相對匱乏的時期,因此影響更甚,通常長子女會出生在相對困窘的環境中,因此成長過程更有機會被要求協助父母進行家庭照顧,這樣的替代親職的現象稱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華人社會自古強調集體主義,並尊崇孝道與家庭和諧,因此長子女的親職化現象尤為明顯,長子女對於成長過程的被親職化的過程個體可能可能有莫名的壓力與情緒,卻往往因為文化的影響而沒有太多覺察,而何謂親職化?其核心意涵為何:
1. 角色倒置:通常長子女會被迫扮演父母的角色,由本來的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這樣的過程會壓抑自己的需求,造成對自己的需求不敏感並陷入習慣照顧他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2. 責任過重:因為承擔了父母的責任超出其年齡所能負荷,引發性格的過度早熟,雖然在能力上可能較同齡人能幹,但同時也會因為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年齡的責任而造陷入焦慮與憂鬱。
3. 情感依附:親職化的個體因為情感的早熟,容易在生活中成為父母的情緒寄託,因為父母的需求個體也容易壓抑自身需求來尋求肯定,或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來照顧並滿足家人的情緒。
由於長子女容易被求照顧弟妹或者協助父母打理家務,因此也容易在關係中變成是「工具型」的個體,因此在關係中習慣被剝削,或者更容易以討好來建立關係,甚至容易過度自我要求來符合他人的期待。
另一種親職化的類型則為擔任父母在關係不佳時的「情緒配偶」,分擔父母在關係中的負向情緒,也因此容易在人際的關中習慣承接他人情緒而較無法表達情緒。
在實務工作中常見下列幾種因素造成長子女的親職化,1.父母的功能失調、2.關係不佳、或者3. 經濟的弱勢,讓長子女容易發生親職化的現象:
1. 父母功能失調: 父母雙方或一方因疾病、失業、離異或過世而失去功能,或在照顧方面有困難,需要孩子介入親職來幫忙,而長子女便最容易是承擔責任的人。
2. 父母關係不佳: 父母因無法妥善經營關係而陷入衝突或爭吵,讓孩子需要承接父母的負向情緒或擔任安撫的角色,長子女因為被訓練或者被要求則容易成為改善父母關係的調和者。
3. 經濟或社會弱勢:在貧困家庭的經濟弱勢的長子女,因為父母陷入經濟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時間為生活而忙碌,照顧弟妹的責任並自然而然落入長子女的身上,因此父母陷入經濟困境的長子女則更容易需要承擔家務和手足照顧的責任。
「親職化」的個體因為家庭因素而被迫承擔原本屬於父母的責任,這種現象會迫使個體過分早熟,並可能導致身心發展受到影響。
*心理健康的影響:個體因為過度承擔責任,容易陷入身心的過度負擔而出現焦慮且情緒敏感,長大後可能過度壓抑自己的需求而讓出現情緒的困境或親密關係問題。
*生涯與親密關係的影響:從小被親職化的兒童往往會因為需要照顧家人,在學習時間和交友機會被壓縮,可能影響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和社交技巧方面出現問題,更因此影響生涯與親密關係的發展。
*人格特質的影響:親職化的過程影響的時間很長往往縱貫個體身心發展的歷程,因此親職化的個體長大後可能形成過度責任感,習慣幫助他人,但卻不善於接受他人的幫助。
如果您是華人社會的長子女,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因親職化過度承擔責任而出現壓力,甚至出現身心症狀與代間的創傷,您可以嘗試用以下的方法面對與處理:
1. 自我覺察並自我肯定: 認識親職化的現象,覺察自己的身心的狀態與情緒,不再依賴他人的眼光來肯定自我,試著從照顧別人的角色轉而照顧自己,面對環境的過度要求時可以勇敢地做自己。
2. 重新設定界線: 理解自己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與生命負責,並適時地將責任還給父母與家人,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適當的設立界限與放手,讓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3. 尋求支持與找回自我: 若發現自己是被親職化影響的長子女,或已經因為過度的剝削與討好出現身心症狀的長子女,一時間要改變照顧他人、為他人過度負責,以他人的肯定為自我肯定的習慣並不容易,此時您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來幫助您探索自我,重新建構新的生活並找回自我。
#最優秀的專業團隊
#最多元的專業技巧
#陪伴您找回自我重建幸福人生
 
TOP